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前瞻观点
    光敏色素研究中的开放问题
    Hiltbrunner Andreas
    2025, 45(2):  155-15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1
    摘要 ( 77 )   HTML ( 6)   PDF (627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文章
    光对果实香气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杜玙琦, 尹赜鹏
    2025, 45(2):  159-17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2
    摘要 ( 73 )   HTML ( 0)   PDF (1763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气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果实的重要因素之一,光对果实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光对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光质、光强、光周期对果实香气品质的调控机制,以及光与其他因素(温度、水分、CO2浓度和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对果实香气品质形成的影响。最后,提出光对果实香气品质影响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果实香气品质的研究和改良提供参考。

    植物叶片高温耐受能力及调节策略研究进展
    童宝洁, 淡冬莹, 李佳蔚
    2025, 45(2):  171-18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3
    摘要 ( 71 )   HTML ( 2)   PDF (64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叶片面临日益严重的热胁迫,其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受到广泛影响。叶片温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重要植物生理过程。因此,研究植物叶片的高温耐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叶片热耐受性参数的常用确定方法为切入点,包括初始荧光(F0)和最大量子产量(Fv/Fm)等关键参数的测定,以及植物受到热胁迫时,最小叶绿素a荧光急剧上升的温度(Tcrit)和Fv/Fm下降到其最大值50%时的温度(T50)等反映叶片耐热能力的指标的确定。通过分析前人关于不同物种间叶片热耐受性的研究结果,发现热耐受物种具有较高的Tcrit和较低的叶片热敏感性(ΔT),能够在较高温度下保持光系统Ⅱ(PSⅡ)的功能。探讨了叶片形态结构、水分散失、气孔调节等温度调节策略在叶片高温耐受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叶片热耐受性参数和温度调节策略,揭示植物叶片在高温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为理解植物叶片高温耐受机理提供结构和生理基础层面的参考,并为未来深入研究植物耐热性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论文
    植物热形态建成中PIF4调控SAURs基因表达
    王玺尧, 刘艳玲, 王昕
    2025, 45(2):  181-19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4
    摘要 ( 69 )   HTML ( 4)   PDF (1659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植物在高于最适温度且低于逆境高温的温和高温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变化统称为热形态建成。在这些形态变化中,以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受到的关注最多,研究也最为深入。SMALL AUXIN UP RNASAUR)基因家族在促进生长和细胞伸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高温调控SAURs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该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Col-0野生型、pif4-2突变体和4种转基因植物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表型分析的方法探索了热形态建成中高温调控SAUR1~SAUR4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高温促进SAUR1~SAUR4转录,并且这一促进作用需要转录因子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 4(PIF4);转录因子PIF4结合SAUR1~SAUR4启动子区中含有E-box的区域,并且温和高温会提高这些结合的强度;在热形态建成信号转导通路中SAUR1处于PIF4的下游;PIP4对SAUR1~SAUR4的调控需要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参与。以上结果表明,高温通过影响PIF4与SAUR1~SAUR4启动子染色质的结合强度来调控这4个基因的转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热形态建成中高温调控下胚轴伸长的下游分子机制,从而丰富抗热育种理论。

    白桦BpGRFs基因鉴定与功能初步分析
    孙子腾, 王新宇, 侯丽丽, 刘月影, 郑志民
    2025, 45(2):  191-20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5
    摘要 ( 57 )   HTML ( 2)   PDF (3467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长调节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GRF)是一种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GRF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白桦中包含9个GRF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保守的WRC和QLQ结构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分析发现,BpGRFs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丰富的响应生长发育、激素代谢和胁迫反应等的相关元件。qRT-PCR结果表明,BpGRF4在白桦的各组织中均呈现高水平表达,进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白桦过表达BpGRF4株系(OE-1、OE-2、OE-3),用以探究BpGRF4在白桦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过表达BpGRF4株系在株高、地径、节间长度、分枝长度均显著提升。另外,OE-3株系的皮层、韧皮部和髓心面积显著增大,叶片表皮细胞较野生型增大约51.6%。综上,过表达BpGRF4的白桦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了积极调控作用,该结果为解析GRF基因家族在白桦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马尾松原生质体制备及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李岩硕, 王民炎, 刘殿宽, 李伟, 殷恒福
    2025, 45(2):  202-21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6
    摘要 ( 59 )   HTML ( 5)   PDF (3486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研究旨在通过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制备系统,实现基因的瞬时转化,从而推动马尾松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研究选取了马尾松不同发育时期的外植体材料,包括针叶、下胚轴和愈伤组织,探讨了不同酶解条件对原生质体分离效率的影响,并通过试验优化了马尾松原生质体的制备流程,涉及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的渗透压和酶解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0.5 mol?L-1甘露醇渗透液中,使用马尾松针叶组织进行6 h酶解处理是提取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基于此,该研究构建了一个适合马尾松的瞬时转化体系,并通过对比不同转化条件,实现了外源基因在马尾松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研究还发现,经过优化的原生质体制备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原生质体的质量和转化效率,在使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的转化方法时,转化效率高达47.83%。综上,该研究成功构建了马尾松原生质体高效分离体系,为针叶树种基因功能解析提供了可靠的瞬时表达系统。

    多花黄精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张棋, 李佳音, 王海燕, 马子钦, 何夫
    2025, 45(2):  211-21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7
    摘要 ( 64 )   HTML ( 5)   PDF (3794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切片,探究多花黄精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为多花黄精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1)多花黄精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各1层细胞构成,绒毡层为分泌型,成熟药室内壁具纤维性加厚,成熟绒毡层细胞含二核或多核结构;(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经连续型分裂形成左右对称的四分体,成熟花粉粒多为二细胞型,偶见三细胞型;(3)多花黄精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直线排列的四分体,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多花黄精生殖细胞的发育特征与黄精属其他植物具有相似性,分泌型的绒毡层和三细胞型花粉粒的存在说明多花黄精具有更为进化的发育特征。

    不同土壤条件下黄渡番茄风味品质差异
    佟瑶, 邹丹蓉, 黄钰淇, 陶惠娟, 靳亚忠, 耿雪青
    2025, 45(2):  217-22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8
    摘要 ( 46 )   HTML ( 0)   PDF (1747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农户种植棚与商业种植基地生产的黄渡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风味品质及土壤影响因子差异,该研究以分别种植于安亭镇泥岗村农户种植棚和百蒂凯基地种植棚的黄渡番茄品种“合作903”为试验材料,采集番茄果实、根际土壤,进行果实品质及其相关酶活性、酶编码基因表达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土壤氮磷钾含量测定与分析。与百蒂凯基地种植棚相比,农户种植棚种植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含量分别高了62.1%~141.1%、57.8%~66.1%、36.6%~212.6%;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低了51.2%~71.9%,但Vc含量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与百蒂凯基地相比,农户种植棚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高了3.9%~106.9%和28.1%~47.5%,但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了33.3%~56.1%;农户种植棚的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低了34.1%~44.8%和76.5%~84.5%,且农户2棚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百蒂凯基地B091棚,达63.1%。此外,相较于其他种植棚,农户1棚的番茄果实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了36.5%~140.5%,农户2棚和B091棚的果糖激酶活性分别高了29.2%~73.1%和40.7%~88.5%,且农户1棚的番茄果实中LeSSLeFRK2LeHXK3LeME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百蒂凯基地种植棚的果实,但在百蒂凯基地B077棚种植的番茄果实中LePFK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LeLYCB基因在农户2棚果实中相对表达量最高;LeLYCE基因在B085棚果实中相对表达量最高;LePSY基因在农户种植棚果实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土壤酶活性的改变,调节了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改变了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相关酶活性及酶编码基因表达,导致了黄渡番茄风味品质的差异。

    平茬对东北槭嫩枝幼化及扦插生根的影响
    田林平, 韩文哲, 吴军, 马元东, 齐雨, 王兆宁, 李春明, 李海霞, 刘焕臻, 范海娟
    2025, 45(2):  228-2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09
    摘要 ( 43 )   HTML ( 0)   PDF (3248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槭(Acer mandshuricum)为东北地区极具观赏价值的彩叶树种,但繁殖困难,该研究旨在提高东北槭嫩枝扦插生根率,厘清平茬处理与东北槭嫩枝扦插生根的关系。2023年,以未平茬东北槭当年嫩枝(Pc-CK)为对照,观测Pc-2(2022年平茬)和Pc-1(2023年平茬)当年嫩枝横截面解剖结构、生长指标、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及嫩枝插穗生根指标。结果表明:Pc-1嫩枝插穗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生根数量和根系效果指数均大于Pc-2(P<0.05)和Pc-CK(P<0.05);嫩枝茎横截面表皮及皮层厚角组织厚度、木质部厚度由小到大依次为Pc-1、Pc-2、Pc-CK(P<0.05)。Pc-1嫩枝枝长、基径、叶面积、叶鲜质量及含水量均显著大于Pc-CK(P<0.05)。Pc-1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比Pc-CK提高90%和89%(P<0.05)。同时,Pc-1叶片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大于Pc-CK(P<0.05),而Pc-CK叶片的丙二醛(MDA)、总黄酮、总酚含量显著大于Pc-1(P<0.05)。综上,平茬处理使东北槭嫩枝复幼,从而促进扦插生根,且Pc-1的幼化生根效果较好,为嫩枝扦插繁殖提供了支撑。

    鲁西黄泛平原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玉伟, 梁晶, 伍海兵, 周传杰, 孙琳琳, 王志保, 李晓茹, 陈祥凤, 李木兰
    2025, 45(2):  241-25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0
    摘要 ( 50 )   HTML ( 1)   PDF (3091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鲁西黄泛平原不同林龄杨树(Populus)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的固碳机制,该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鲁西黄泛平原草地(CK)和4个不同林龄(10、30、40、50 a)杨树人工林的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增长杨树人工林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占比逐渐上升,草本层的生物量占比逐渐下降,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值最大(93.21%~96.17%),凋落物层次之(3.99%~3.20%),草本层最小(2.84%~0.63%)。杨树人工林碳含量平均值为乔木层50 a最高(420.40 g?kg-1),草本层10 a最高(365.86 g?kg-1),凋落物层30 a最高(398.67 g?kg-1),均显著高于各龄组,土壤层碳含量随林龄增长显著上升。随林龄增长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975.81 t?hm-2)、土壤层(275.06 t?hm-2)、凋落物层(38.01 t?hm-2)、草本层(19.19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是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碳储量的95.31%~97.46%。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关键因子为树高(H)、土壤有机质(SOM)、胸径(DBH)和林分密度(SD)。研究结果可为鲁西黄泛平原杨树人工林碳汇功能研究及人工林经营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近邻体结构对不同径级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径向生长的影响
    曾艳丽, 关艳辉, 乔璐靖, 陈雅婷, 琚存勇, 蔡体久
    2025, 45(2):  254-26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1
    摘要 ( 42 )   HTML ( 2)   PDF (388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林木径向生长与其近邻体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林分结构的细微之处,使森林经营更加定量化和精确化。以小北湖自然保护区内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优势、伴生树种不同径级林木的径向生长量与近邻体结构参数,采用通径分析探究近邻体结构对不同径级林木径向生长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作为优势树种还是伴生树种,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的小径级林木径向生长量均要低于中、大径级,其中,黄花落叶松的小径级林木径向生长量要低于蒙古栎,中、大径级则要高于蒙古栎。小、中径级林木径向生长与近邻体结构显著相关,大径级林木则不相关。开阔比数和竞争指数是影响黄花落叶松和蒙古栎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且对伴生树种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优势树种。随着径级增大,近邻体结构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此外,开阔比数与竞争指数的间接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黄花落叶松与蒙古栎的径向生长。因此,该地区进行森林经营时,应选择小、中径级林木进行近邻体结构调整,以提高它们的开阔比数和降低竞争指数为主。

    呼和浩特市古榆树心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孙耀文, 南海风, 王晓敏, 左郎, 南若晗
    2025, 45(2):  266-27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2
    摘要 ( 40 )   HTML ( 1)   PDF (4859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呼和浩特市古榆树心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古榆树保护策略,为古榆树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icus3应力波树干横断面扫描仪和TRU树木雷达检测系统对呼和浩特市44株古榆树样本的心腐特征进行普查,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古榆树心腐与健康指标、形态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关系,探究古榆树心腐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古榆树心腐等级数量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Ⅱ级、Ⅲ级、Ⅰ级、Ⅳ级,树干心腐始点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髓心(S,36次)、树干边材(B,25次)、树干中部(Z,14次)。根系密度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一致,均表现为离主干越近根系密度越大。影响因素中主干病害(R2=0.302)、主干虫害(R2=0.234)、树皮损伤(R2=0.225)、土壤紧实度(R2=0.248)与心腐指数关系极显著(P<0.01);根系生长空间 (R2=0.187)、树冠生长空间(R2=0.103)、根系密度(R2=0.121)与心腐指数关系显著(P<0.05);而主干倾斜(R2=0.011)、冠形(R2=0.013)与心腐指数无显著关系(P>0.05)。呼和浩特市古榆树心腐初期主要发生在树干的髓心和边材区域,病因是树干边材受到损伤,但髓心出现的心腐危害更严重。古榆树树干健康随树木生长逐渐衰退,且当树干出现腐烂或空洞时,树干衰退速度加快。古榆树心腐与健康指标、环境指标有显著相关性,与古树自身形态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根系密度也是影响古榆树心腐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时评估古榆树健康状态,及时人为干预治疗修复,加大力度保护树体免受损伤,加强树干内部损伤检测,在可实现范围内应合理规划古榆树生长所需的物理空间,并及时松土保证其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补给,注意病虫害防治和树皮损伤修复,减少外界环境侵害,提高古榆树养护成效。

    铃铛刺叶性状居群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赵昌丽, 周立威, 周可柔, 游越棋, 张志翔
    2025, 45(2):  277-28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3
    摘要 ( 54 )   HTML ( 0)   PDF (1885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居群表型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铃铛刺(Caragana halodendron)叶性状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为铃铛刺优良品种选育、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绿化、水土保持的本土树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8个铃铛刺天然居群的108个个体为研究材料,收集11个叶相关性状和28个环境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铃铛刺叶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居群铃铛刺叶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9.42%~83.12%,居群内变异系数为1.58%~59.07%。对比居群内和居群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可知,所有性状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31.17%)高于居群内变异系数(21.86%)。(2)叶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铃铛刺叶形状相关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含水量与叶形状显著正相关(P<0.05)。(3)性状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91.13%。(4)叶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形状、叶轴长度、托叶刺长度、小叶数量与干旱、降水、温度、土壤等多个环境因子极显著相关(P<0.01),比叶面积仅与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铃铛刺叶片性状变异反映了该物种对干旱和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表明铃铛刺通过调整叶片形状、叶轴长度、叶片含水量等性状适应环境压力的策略,为理解荒漠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

    睡莲种质花粉形态特征
    尹丹丹, 魏豪辉, 吴倩
    2025, 45(2):  287-2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4
    摘要 ( 51 )   HTML ( 1)   PDF (2455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睡莲属(Nymphaea)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学的意义,以睡莲属5个亚属和2个跨亚属共 113个种或品种花粉为材料,使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睡莲属植物花粉粒均为单粒,辐射对称,中等大小(10.05~37.04) μm×(21.96~64.83) μm。(2)86份睡莲花粉萌发沟为赤道环槽,23份为远极环槽,4份为远极单槽。(3)花粉外壁纹饰包括平滑型、微疣、粗糙型、瘤状和棒状纹饰型、具小窝型。(4)113份睡莲种质共聚为5个类群,其中广温带亚属萌发沟以远极环槽为主,外壁纹饰以瘤状和棒状为主,可以区别于其他亚属。研究认为,睡莲属不同亚属和跨亚属植物花粉大小、萌发沟类型、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的辅助参考指标,为睡莲种质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芍药居群表型多样性
    汤嘉莹, 张进坤, 胡继文, 王福德, 辛培尧, 麻文俊
    2025, 45(2):  299-31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5
    摘要 ( 38 )   HTML ( 0)   PDF (386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是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广泛分布,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其种质资源骤减。该研究以东北大兴安岭地区12个野生芍药居群的256个单株为材料,收集了23个表型性状数据,利用巢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株高、冠幅、茎基粗等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分别为25.88%(12.34%~92.78%)和1.843,小叶类型、小叶内卷程度、花色等8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146。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5.72%。相关性分析表明,15个数量性状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径与纬度、湿度、降水等指标呈负相关,与海拔、日照时间、温度呈正相关;花瓣数量与纬度呈正相关,与日照时间呈负相关;复叶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表明温度和地理因子对野生芍药花表型性状的影响大于茎叶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共提炼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678%。聚类分析可将野生芍药12个居群分为3类:第1类为P3居群,花部特征为多头大花型,具较强观赏性;第2类包括P7、P9两个居群,株高、茎粗、莛数量、复叶、顶小叶等茎叶性状指标值较其他居群更大,表现为长势旺盛;第3类的9个居群表现为复叶、顶小叶短窄,花径较宽而花梗较短的类型。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芍药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较高,且居群内变异为主要来源。该研究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野生芍药资源提供依据。

    10种百合鳞茎多酚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马祥臣, 张萍, 陈雨欣, 靳磊
    2025, 45(2):  315-3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5.02.016
    摘要 ( 39 )   HTML ( 0)   PDF (309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研究以采集自30个地点的10种百合(Lilium)为材料,采用比色法测定百合鳞茎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采用凯氏定氮法和原子吸收法测定百合鳞茎和采集地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并调查采集地环境条件,旨在探索野生百合在抗氧化功能性食品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开发百合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集自30个地点的10种百合鳞茎中多酚、黄酮、总黄烷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采集地同种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百合种源的品质存在明显的生态区域差异。10种百合鳞茎多酚类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铜离子还原能力、金属螯合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野生百合鳞茎多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传统食用的兰州百合(L. davidii var. unicolor);不同采集地同种百合鳞茎多酚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百合种源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明显的“道地性”。10种百合鳞茎氮、磷、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集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10种百合鳞茎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与铜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百合鳞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采集地环境因子对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产生不同影响,总体以年降水量、年均温度为主导,多酚含量与年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花色苷含量与年均温度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利用隶属函数对百合多酚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野生百合鳞茎的抗氧化活性优于传统食用的兰州百合,其中四川宝兴县盐井乡新华村泸定百合(L. sargentiae)、陕西镇坪县洪阳乡宜昌百合(L. leucanthum)和陕西岗皋县城关镇卷丹百合(L. lancifolium)综合表现更好,其鳞茎多酚类提取物可作为植物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

Baidu
map